如何引导学生写读后感
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。现在我们正在开展的“蓓蕾读书”活动需要学生写读后感,如何引导学生去写?我们先来看下面这则评语:
文章上半部分概述《生命》的故事情节,下半部分写自己的感想。
感想,并不是只发议论,而是讲了一个与《生命》主题相类似的故事,这个主题就是本文的题目_____《永不放弃》,用这个题目把上下文部分有机的连了起来,加深了读者对“永不放弃”的领悟。
……
的确,利害的不同决定力量的大小,这是弱者战胜强者的一个原因,作者把它凸显出来,颇有见识。
这是《小学生读写》的编辑为我们班王秀同学的读后感《永不放弃》的点评,(文附后)。由于评语很长,不便全摘,这里只剪辑了首尾部分,本人这篇《如何引导学生写读后感》也是受这则评语的启发而发。
从上面的评语中可以看出,写读后感首先交待自己所读文的内容是必要的,不然读者会不知到你感从何来,不过,千万不能大段大段地去抄写原文,把读后感写成读后抄,要尽量把原文浓缩到最简化,如果要是大家都熟悉的内容,也就不必再介绍了,简单一提即可,这是其一;其二,写读后感重点应放在“感”字上,从上面的评语中可以领悟到,要用具体的实例说话,如果只是一味的空谈,只发议论,这样的“感”会显得苍白无力。
其三,要选一个合适的题目,从上面的评语中还可看的出,有一个合适的题目,能把所“读”内容和所“感”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,这样能加深读者对笔者所写“感”的领悟。
例如:我们班有位学生写了一篇读《孟母三迁》有感,我帮她加了这样一个题目____《妈妈 现在我才读懂您》,通过这个题目便知,她是以前在学习方面有对妈妈的误解,读了《孟母三迁》之后,从孟母身上体会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,我认为用这样一个题目是非常贴体的。
以上所述是本人的一点粗浅之见,谈得的确很浅薄,别见笑,算是闲聊吧。
附文:
永不放弃
读《生命》有感
最近我读了一篇叫《生命》的文章,让我联想颇多,感受颇深。
事情是这样的:夕阳下的非洲大草原是很美的,碧绿的青草散发着迷人的幽香,各种动物都尽情地欢跃着,草丛中,一头刚学会捕猎的小猎豹正在静卧着,等待着猎物的出现。
不远处两只羚羊正悠闲地嚼着鲜嫩的青草,但它们全然不知,死神正向它们靠近,渐渐地时机成熟了,猎豹像离弦之箭向羚羊攻去,羚羊爸爸见此情景,嘶叫一声,义无反顾地把豹子引开了,一场生死的激烈追逐开始了,当猎豹追上目标的一刹那,它手术刀般的利爪无情地刺进羚羊的背部,可羚羊并不屈服,而是用尽全身的力气逃跑,任凭猎豹撕扯自己的肉体,猎豹不适用持久战斗,渐渐失去了耐心,就在这一瞬间,羚羊转过身来,用犄角不顾一切地刺向猎豹,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嚎叫,尖锐的羊角扎进了猎豹的左眼……夜幕降临时羚羊爸爸找到了自己的孩子,奄奄一息的对它说:“长大后你也可能会碰到这种危险的情况,它们能放弃追逐,而你一定不要放弃逃跑,因为对它们而言,你只是它们的一顿晚餐,而对你来说却是生与死的一刹那,决不能放弃生命!”说完,羚羊爸爸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。春秋换转,一转眼几年过去了,当初的小羚羊已经长大了,亭亭玉立.。一个美丽的黄昏,它再次来到当初受惊的地方,一只猎豹出现在它眼前,十几年前那一幕又再次重演,飞奔中,它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话,带着这个坚定的信念,虽然受了点伤,但还是幸运地逃脱了,当它回头望了一眼那头猎豹,不禁浑身一颤,因为它看到那头猎豹的左眼是瞎的。
羚羊爸爸的行为让人感动,它的话给人以启示。读完这篇文章,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父亲,他也曾多次对我讲过:人应该有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。爸爸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
那是前年的夏天,四岁的妹妹得了一场怪病,成天茶饭不思,面黄肌瘦,像棵蔫秧苗。在半年多的时间里,爸爸带她跑过几十家大小医院,打针吃药就是不见起效,这可愁坏了我们全家人。俗话说,无病不信邪,有病乱求医,只要是听说哪里有治厌食症的医生或药物,爸爸就一定去寻求。爸爸曾冒雨到二十多里外的山上去挖野药,最后,从不迷信的爸爸甚至把巫婆请到了我们家。后来,邻居们每当看到父亲驮着妹妹外出投医问药的时候,都无奈的直摇头,那分明是在说,这孩子已经无救了。连妈妈都失去了给妹妹治疗的信心。记得那是一个漫天飞雪的日子,妹妹忽然眼睛一亮,说想吃鲜鱼,这让我们全家人万分惊喜。可是,愁云很快又爬上了我们的眉头,这大雪天上哪儿弄鲜鱼呢!此时,爸爸灵机一动,拿着脸盆,扛起䦆头走出了家门。他来到村前汪塘的尾部,撬开冰块,拦截了一段浅水湾,用脸盆把水淘干,把冰块掀净,逮了几十条杂鱼,足有一斤多。妈妈兴奋的把鱼煮好了,这次妹妹竟出奇地吃了一碗,这是半年多来她第一次吃这么多饭。从此,妹妹慢慢开始喜欢吃饭了,病情也渐渐好转了。
现在的妹妹,健康、活泼、可爱,与两年前判若两人。邻居们每当提到妹妹,总是会说, 这孩子能有今天,多亏了她那有耐心的爸爸。真的,这一切都缘于爸爸那永不放弃的性格。
(此文曾发表在《小学生读写》2008年第11期上)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