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解现任的工作室

共创学生习作乐园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六年级语文第一课《山中访友》教案(精读)  

2010-09-06 11:07:53|  分类: 六年级语文教案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小学语文第六册《山中访友》课时教案(共2课时) 编号:02

 

学习目标
   1、会写“邀”“俯”等8个生字,正确读写“清爽、津津乐道”等词语。

2、正确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   3、整体感知课文,想象文中的情境,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。
   4、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,透过语言文字,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。
  重点难点
   1、重点:
    (1)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    (2)整体感知课文,想象文中的情境,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。
   2、难点: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,透过语言文字,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。
   教学过程

第一课时

预习探究
一、导入
    导语:我们曾经读过老舍先生的《济南的冬天》那里美好可爱、温暖如春,真是个理想的境界。那么,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李汉荣先生的《山中访友》又怎样呢?古人有梅妻鹤子之高雅,今人有草木为友之境界。那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童话世界!物随心变、景随情迁,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走进去吧!去领略一下作者那寄情山水,热爱大自然的情怀。
   二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始默读课文然后回答:
   1、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?(用笔做上记号)
   2、内容写的是自然景物,为何题为“山中访友”?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?你感受到什么?
  三、检查预习

        出示生字,指名认读。

四、师范读,
  1、 师读过后,请生指正。(鼓励学生大胆地说,其实是对老师的帮助)

2、 指名读课文,检查是否读熟。

3、提出预习时的问题让学生简要回答,准备合作交流时进一步探讨。

合作交流

 1、 把握文章内容,抓住关键词,理出线索。(解决问题1)
    生说师板书
    写了哪些朋友(景物),各有什么特点?生读、说一遍。
    2、讨论问题2
    生各说看法感受后。

师:小结: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“山中访友”?目的是设下悬念,使人产生追问心理,想知道到底是谁,是什么样朋友。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,进到作者的心境中,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,不但是作者的,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,于是更加感到亲切,   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。
  五、质疑问难。鼓励学生提问,启发学生回答。
          第二课时

一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画面美、语言美。
    (你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就读哪一句哪一段,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。)
  二、有没有诗句与本文相通,可概括本文内容和情感。
    (落花水面皆文章,好鸟枝头亦朋友。)

三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。
     拓展延伸

一、欣赏情感有相同之处的诗词。
    1、陶渊明的《饮酒》(五)

 

    
                    陶渊明
                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                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
                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                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                此中有真意,欲辩已忘言。
                   西江月·育盆景
          山高峰险敢上,挖根择栳造型。绿蕉墨竹听雨声,迎来多少欢腾。
          继木青松含翠,杜鹃牡丹爱人。悟梅十载誓有神,相伴人生奋进
    

二、完成课后小练笔自由写作。
  小结:本文作者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,感觉那么美好,那么亲切。朋友是一个不尽的话题,又是一个广泛的话题……
  三、 师推荐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《独坐敬亭山》(唐)李白。《忆江南》(唐)白居易  。《游山西村》(宋)陆游。《山行》(唐)杜牧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853)| 评论(4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