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课《鲁宾逊漂流记》教案(共一课时)总课时:——34课时
教学目标
1、读懂课文内容,了解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,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。
2、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3、培养学生在逆境面前勇敢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。
4、体会鲁滨孙藐视一切困难的阳刚之美。
重点·难点
1、了解鲁滨孙到荒岛后遇到哪些困难,是怎样克服的,体会他勇敢无畏的精神。
2、鲁滨孙在岛上如何处理吃、穿、医病难题的?
时间安排:一课时
教学过程
一、 预习探究
(一)揭示课题
1.解题:“漂流”什么意思?(随着水浮动)
读了课题,你想知道什么?
(二)读课文,思考: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?记下疑难问题。
2.检查预习
(本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,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,战胜种种困难,历尽磨难,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,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。)
二、合作交流
l.默读课文,思考:鲁滨孙漂流到荒岛,遇到了什么困难?他是怎么解决的?从中你体会到什么?
2.同座交流。
3.全班交流。
(遇到困难:冷、饿、野人的威胁。)
解决办法:搭起帐篷、打猎捕鱼、养羊种麦。住所前空地插树桩,羊群分养,救下“星期五”为伴。
从中体会:鲁滨孙有智慧、很勇敢、不怕困难,有顽强斗争求生存的精神。)
4.朗读课文。(读出鲁滨孙当时的艰难和他在困难面前的勇敢。)
5.质疑、解疑。
(四)扩展延伸
1.鲁滨孙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发?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,你是怎样做的?应该怎样做?(启发联系实际谈)
2.你想详细了解鲁滨孙吗?可读一读原著。
3、找到《鲁滨孙漂流记》原著,读一读。
《鲁滨孙飘流记》教学反思
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,包括梗概和精彩片段部分。如何下手进行教学呢?
以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梗概部分,从整体上把握梗概内容。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以后所做的事情,引导学生从解决住的、吃的、安全、孤独问题来了解鲁滨孙是如何战胜困难的。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文中容易找到,举手的同学很多。回答的语言准确、概括全面,我趁机激发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兴趣。然后,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鲁滨孙这个人物的特点,让学生学习鲁滨孙不畏艰险、机智顽强、聪明能干的精神。我班几位脑子聪明的同学能马上找到文中具体的句段来分析,我感到非常高兴。
学习精彩片段部分,我着重引导学生品读鲁滨孙罗列出来的幸与不幸的部分,通过男、女生轮读,充分领悟鲁滨逊面对厄运及时调整心态,挑战人生,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。最后,让学生摘录精美句子即含有人生道理的句子,深刻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。并设下疑问,比如:鲁滨孙救了“星期五”如何教化他?鲁滨孙是怎样种粮食、收粮食的?大家的读书欲望被激起,我趁机号召大家课外阅读《鲁滨孙漂流记》原著,并写出心得体会。
评论